动态

最新新闻




孟子的人生主剧本

发布时间:2025-03-13
孟子的人生主剧本
有一位朋友反馈说,她的孩子看了我关于人生主剧本和副剧本的公众号文章,深受启发。说孩子一直为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事而纠结,看了文章之后,现在明白并接受自己不喜欢这种工作,并有勇气探索新方向了。以前孩子应该是主剧本和副剧本绑定了,不全力投入工作,自己也不认可和原谅自己;又真的不喜欢干了很久的职业。
我向孩子表示祝贺,并理解孩子探索人生的不容易。
朋友说:是啊,孩子跳槽很多次,公司都不错,但就是干不下去,只好频繁换。
本来我也正在继续研究这个主题,得到反馈,我心里挺高兴。
所以把解析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,顺便把厘清确定主副剧本的方法整理一下,希望能给类似朋友孩子的读者们提供一些参考。所谓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
有格局的人,都是主剧本明确的人,而听起来很抽象的愿力和志向,都体现在主剧本中。
从朋友孩子的经历来看,有些人看似不够努力,其实真不是懒惰、没耐心、定力差等等原因,而是没有找到出路。
我以前就是,一开始是公务员,后来是国企,境遇不错但还干不下去,现在回头看,就是和我的愿力不一致。如果原样不动,潜意识里会觉得是在浪费生命。
可是当时的自己,并不清晰自己的愿力是什么。
换来换去,也觉得自己折腾。多年前有一位佛友也说我折腾,说人生干好一件事就不错了。现在来看,如果我真按他说的“干好一件事”,我就是很可能陷入“器”了。守着一个事的也不少,也没见有几个成的。
有时候,看似折腾的本身,也是一种尚未明晰的愿力在驱动。
君子不器,其实不是反对有专业才能,而是反对被异化,反对迷失。
成器,后来被褒义化了,成大器,是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期待。结果成为成了社会和家庭的工具,而不自知。
一部分工具化也正常,毕竟现在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。但,不能纯粹是个工具。
(二)孟子的主剧本是什么呢?
孟子是儒家的亚圣,对于接续孔子的法脉道统,居功至伟。本来孔子是寄希望于颜回的,可是颜回早亡,孔子十分悲恸,悲学生,悲自己,悲天下。还好,过了一百多年,孟子出世。
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很多,也非常的光辉夺目。那么他的主剧本是什么呢?
我们回顾一下前篇文章对主剧本的定义:
主剧本,是个体生命中最根本的、贯穿始终乃至生生世世的核心使命和终极价值追求,是驱动存在意义的根本性叙事。有本质,恒定,统摄,超越的特点。
《孟子》这本书,里面名言警句很多,各种事迹也很丰富。
关于提炼几个字总结孟子的主剧本的话,经过反复思考,我觉得最合适的是:
居仁由义。
“居仁由义”是孟子的原话,出自《尽心上》,原文为——“王子垫问曰:‘士何事?’孟子曰:‘尚志。’曰:‘何谓尚志?’曰:‘仁义而已矣。……居恶在?仁是也。路恶在?义是也。居仁由义,大人之事备矣’”。
简单翻译,就是有人问孟子,一个真正想学习成长的人,最重要的事是什么?
孟子说:找到志向这个生命的树根。
那什么样的志向,可以成为生命的树根?
仁和义,居仁由义。
仁,是生命内在的天然善性。居仁,就是通过存心养性,慈悲为怀,善意普覆。用相遇疗法的理念来说,就是开发平等心与培养伙伴意识。
义,义者宜也,就是合适。由义,乃是人生正路。就是怎么样最有利于共同体伙伴福祉,就怎么想,怎么说,怎么做。
可以代入一个现代名词: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
这样,才是一个真正的人,就是所谓“大人”,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。
有人会觉得,自己这么渺小,怎么可能做这么伟大的事呢?这个大,不要觉得一定要像孔、孟、老、庄、释迦牟尼那样做出伟大的事业。那对我们一般人来说,属于“挟泰山以超北海”,太超纲了。但是以这种精神,“为长者折枝”,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。
所以这个大丈夫的大,主要是纯粹。能力大小倒在其次。
而且这样的仁义,不是外来的道德规范要求,而是孟子通过学习之后,从本性中开发出来的。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,“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”(《告子上》)
这就是为何他的一生呈现出主动性的原因。
因为内发的仁和义,让他开显出“万物皆备于我”(《尽心上》)的主体性。有主体性,才有主导性,才有主动性。
就像写这篇文章,有人要求我吗?没有。是我自觉自愿写的,因为我愿意成为先觉伙伴与后觉伙伴之间的桥梁和通道。我体会到居仁由义的美妙之处,愿意和有缘的伙伴分享。
写书讲课,当然有名有利,名利能带来受用。但这不是我的主要驱动力,我也不想由名利来驱动人生。
被外物驱动,就是异化。不被异化,让本有的善意舒展,才是自由人。
自由人不是没工作,而是不为工作之类的副剧本所限。
这种不被异化的自由非常快乐,诚如孟子所说:“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”
如果人生稀里糊涂,没有主剧本呢?那就很可悲。
“仁,人之安宅也;义,人之正路也。旷安宅而弗居,舍正路而不由,哀哉!”(《离娄上》)
好房子不住,大路不走,蹉跎岁月,岂不是可惜。
难道说最后来一句“生而为人,我很抱歉”就对得起人生了?
(三)超越性问题
居仁由义,在《滕文公上》有进一步解读:“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居住在天下最广阔的房子(仁)中,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(天性)上,行走于天下最宽广的道路(义)之上。
仁义不就行了吗?怎么多一个正位呢?
在这里要说一下超越性的问题。
主剧本没有超越性是不行的,因为没法得到自由,会被现实所粉碎。
居、立、行,这段话和《法华经》的一段话有些相似。当时世尊嘱咐药王菩萨,如何宣说《法华经》,就是要“入如来室,着如来衣,坐如来座”。
那什么是如来室、如来衣、如来座呢?
“如来室者,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;如来衣者,柔和忍辱心是;如来座者,一切法空是。安住是中,然后以不懈怠心,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《法华经》。”
对照看看,如来室——大慈悲心,和广居(仁)通;如来衣——柔和忍辱,就是正路(义)通;如来座——一切法空(所显之灵觉本性),和正位(天性)通。
这里反应了真儒家和大乘菩萨精神的相通之处。(不是相同,是相通。为此我还和deepseek讨论了一个长篇)
这个就是超越性。
儒家的超越在天。天有三种:本性之天、有道德属性的管理之天如天庭,还有自然界的天。
立天下之正位,指的是本性之天,兼有天庭之天。
孟子虽然说过:“尽心知性以知天。”(《尽心上》)但整体上对天谈的比较少。道家对天谈的比较多,以后我们可以在学习庄子等人的理念时,再多加探讨。
有人说,孟子太入世,没有庄子的出世逍遥,其实也不尽然。
庄子说过,神人……其神凝,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。这种水平当然很高明,无为而天下化。
孟子其实也有类似的话:“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。夫君子所过者化,所存者神,上下与天地同流,岂曰小补之哉!”
意思是说百姓每日向善却不知是谁推动的。君子经过之处,百姓自然感化;其精神微妙通神,与天地运行同频共振,这岂是局部的修补所能比拟!
尽管庄子和孟子的主动性有差别,但儒道包括佛教之间,确实有相通之处。
不离因果,又不属于因果的生命本性,不可能有两个或多个。各家学说,只是用不同的概念来表达而已。
我们对儒释道,可以合参并学。不必像后世拘泥门户之见的人那样,相互贬低。那没有什么意义。
(四)主线贯穿
孟子的主剧本大概是四十岁时确立的,因为他自述四十岁不动心。
他的不动心,不是像告子那样压制不动心,而是他的主剧本明确而又坚定,以至于任何变化不能再动摇,既有定力,又很活泼。
主剧本厘清了,孟子所有的言行都能顺理成章地解读,都能看懂了。
“仁者爱人”(《离娄下》),这是基本的普遍的善意。
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(《梁惠王上》),广泛地推己及人。
主剧本带给他的使命感:
“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,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也?”(《公孙丑下》)
值得一提的是:这种使命并非被动接受,而是孟子主动承担,并成为他一生行动的根本动力。
孟子的灵活性(由义)是很明显的:
“得志,与民由之;不得志,独行其道。”
“得志,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”
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”(《尽心上》等)
这些都在说,机缘成熟就多开副剧本,多为民众谋福祉;没有机会,积蓄能量,耐心等待,“修身以俟之”。
孟子周游列国,积极推行自己的学说,以天命为根基,践行仁义之道,通过教化君主、安顿百姓实现人间大治。
因此“安百姓”是孟子使命的落脚点,其副剧本——周游列国——向各国诸侯推广仁政理念、教授生徒、与告子论辩人性,与淳于髡“嫂溺援手”之辩,都不偏离百姓日常生活。(详见后面的年谱)
由义,不能变得太灵活,否则就丧失了意义。在灵活取舍中,要有原则性的定力。
孟子的定力,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——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”。
面对权势,他不畏不惧,向梁惠王直言:“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。”同时也循循善诱地教导——“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”(《梁惠王上》)
面对“迂远而阔于事情”(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)的讥讽,亦不改其志。
“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?”面对物质诱惑,不动心,拒绝收买。
关于钱财,还有个故事,更能反映孟子的智慧选择。
有人曾问孟子,在齐国的时候,齐王送了一百镒金子,孟子不接受;在宋国的时候,宋君送了七十镒,孟子接受了;在薛地,薛君送了五十镒,孟子也接受了。那么为什么孟子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选择?
孟子解释说,在宋国的时候,自己将要远行,送远行人盘缠是合“义”的;在薛地,听说路上有危险,薛君送钱为他买兵器防身,也是合“义”的;而在齐国,没有任何理由却送钱,这是想收买他,不符合“义”,所以不接受。根据不同情况,以“义”为准则来决定自己行为的做法,清晰地展示了“由义”——即行为要符合道义,不随意接受不合道义的馈赠。
见利思义,就是说的这个。
(五)孟子的主剧本是如何培养的?
主剧本不是想有就有的,也不是有了之后就立刻壮大的,需要通过学习明理和实修来明确和培养。
“受业子思之门人”,孟子是跟着子思的门人学习的。没有师友,自己摸索是很难的。
用功方面,首先要收心。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”(《告子上》)
世间是个万迷阵,如果被各种副剧本所迷,灵光就散了,就被喧宾夺主了。
收心不能浅尝辄止,需要好好用功。“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”(《离娄下》)
其次会养气: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……其为气也,配义与道;无是,馁也。”(《公孙丑上》)心好比鱼,气好比水,水足则鱼安。缺水的话,鱼是要渴死的。
“浩然之气”是仁义在精神层面的具象化,可以形成“内圣外王”的交融。
浩然之气来自何处呢?来自——静养和动炼。
静养,属于内世界建设的具能,以后会专门撰写系列文章。
动炼,就是通过共同体伙伴意识来舒展。“人皆可以为尧舜”,就是把所有的人当人看。没有伙伴意识的人,在奴隶社会说不出这句话——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(《尽心下》)
你的善愿越广大,获得的支持就越多越强。
所以通过“集义而生”(《公孙丑上》),即在不断积累义行,在行动中实现心性升华,形成道德生命力。
大家可以对照一下,这和相遇疗法“中和安养”生命综合改造工程,是不是非常相应。
我们这样内外用功,落实到实处,就可以逐步达到——善、信、美、大、圣、神的境界,开发更大的能力,为共同体伙伴谋福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