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道日损:在《家庭百科报》座谈会的开场白
发布时间:2015-05-12
知识的学习是记得越多越好,而修身养性则不然。
一位爷爷和他的孙子一起生活。每天早上,爷爷都会早起阅读经典,他的孙子受爷爷的影响,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,模仿爷爷阅读那些书籍。
一天,孙子问道:“爷爷,我一直试图像您一样阅读这些好书,但我老是记不住,怎么办呢?”
爷爷指着旁边装过煤球的竹篮对孙子说:“拿着这个竹篮,到河边取一篮子水来。”
孙子按照爷爷所言,提着篮子走了。等他返回家中的时候,竹篮里的水已经漏得一滴不剩了。爷爷笑着对孙子说道:“下次打水的时候,你必须走得更快点。”孙子拿着竹篮再次来到河边,这次他跑得比上次快了许多。但是,在他回到家中之后,竹篮里依旧没有剩下水。
关于这一点,孙子清楚地知道,竹篮打水是根本不可能的,但他希望给他的爷爷再演示一遍,让爷爷知道,无论他怎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,也无论他跑得多快,在他回到家中之前,篮子里的水都会漏光的。孙子再一次盛满一筐水,飞速地向爷爷跑来,再一次,篮子中没剩下一滴水,孙子气喘吁吁地对爷爷说道:“你看到了吧,爷爷,根本没有一点用的。”
“你真的认为这样做没有一点用处吗?”爷爷说道,“好好看看这个煤筐”。孙子细致地打量了一下竹篮子,确实和以前不同了,那个脏兮兮、黑乎乎的篮子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洁净如新的竹篮子。
这实际上就是《道德经》里面说的,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
在修身养性这方面,不仅仅在于积累多少知识、做多少好事,最重要的是放下多少贪瞋痴慢。一个心地清净的人,价值自然提高,到哪里都散发一个让人喜悦的心灵场,天天都会自然而然地做好事。
问答:竞争与无为
现在社会竞争这么厉害,如果我不竞不争,我就是不积极不上进,这个不就和传统文化矛盾了?
不矛盾,心平健康学提出这个问题了,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强为。心里不较劲,不强求,不代表不能做事。平和地做该做的事情,才会有好的结局。什么样的人最后能获得胜利呢?能够为别人着想的人就能获得胜利,并不是耍心眼的能笑到最后。领导都很精明,他都会去用真正好用的人。我曾给大学生分析就业问题。就业难吗?不难。看你用什么心态去就业,你若是总想拿别人当跳板,沾别人的光,这个就业就难。你只要能够替别人着想分忧,生活的道路一定越来越宽阔。日本有个学院专门花了一百万美元去调查沃尔玛是如何成功的,最后得出一个结论:当你满足别人的需要时,你就能获得你所需要的。
4月2日在《家庭百科报》座谈会上的问答之一。
问答:不吃喝玩乐有什么意思?
现在的夜生活是对自己生命的能量的一种透支,但有的人说你不去唱歌也不去玩也不喝酒不抽烟,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?
放下物欲的生活有更好的意思。不怕不识货,就怕货比货。当他体验到这种心灵的自由、人际关系的和谐,体会到种种的内生的幸福时,他就会知道原来那些豪宅、跑车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美好,因为那只是暂时的满足感,赢得部分俗人暂时的仰慕。相反,养车供房的负担却是沉重的。而心灵的享受是低成本的,是长远的。如果只用道理来跟他说,效果不好,因为他没有体验过。怎样让人们体验呢?自己先去实践,把心态变美好。人们自然相观而化,主动减少物欲的追求。
问答之二。
问答:老怕身边的人生气和不认可
我每天都活的很累,怕父母生气,怕朋友生气,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事情不能够得到身边人的认可,该怎么办?
不惹人生气,不怕人生气。别人生气如果不是我惹的,我何必去担心呢。如果是我们惹的,我们去道歉,如果不是,何必过度承担呢?再者,人们的生气和高兴都是变化无常的,今天好明天歹,随着境界转变来转变去。所以没必要去担心。我有个同事三天两头阴沉着脸,开始我也很在意,后来体验到无常的道理,就不再担心了。说不定他明天就好了,我操什么心呢?
再者,不求人肯定,不在意被否定。完全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证明自己,因为真正的自己是不需要证明的。
我提出一种理念,叫做“五十加一度的生活方式”。一百度很热心,都活到别人身上了,心完全随着别人变,活得太累;零度是根本不关心别人,别人死活跟他没关系,很冷漠,那就没有“仁”气了。五十度不冷不热,这样又太没意思了,所以再加上一度:对别人淡淡的关怀。平常彼此相忘于江湖(五十度),在他需要的时候,出现在他面前,量力帮助(加一度),这样岂不是更好?
问答之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