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技术指导方案(试行)
浙江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技术指导方案(试行)
前 言
手足口病(Hand-foot-mouth disease, HFMD)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。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,以发热和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。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、脑炎、急性弛缓性麻痹、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,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,易发生死亡。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,但能够传播病毒。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(EV71)和A组柯萨奇病毒(CoxA)、埃可病毒(Echo)的某些血清型,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。肠道病毒传染性强,易引起暴发或流行。
手足口病属于中医“温病”中的“时疫”范畴,中医药在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中具有较好特色优势,为此,在卫生部颁布的《肠道病毒(EV71)感染诊疗指南(2008版)》和《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(2008版)》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,组织专家在总结既往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经验上,结合我省的手足口病发病特征与流行病学资料,特制定本指导方案,以供参考。
预 防
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,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。做好儿童个人、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。同时,根据儿童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手足口病发生,以及与手足口病发病患儿接触的密切程度,采取不同的中医药预防措施。
一、无手足口病发生的区域
(一)个人预防
1.做到“勤洗手,喝开水,吃熟食”;
2.儿童避免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
(二) 家庭和托幼机构等环境
1.居室要保持良好的通风;
2.儿童的衣被物品要勤洗晒;
3.对公共玩具、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。
二、有手足口病发生的区域
(一)个人预防
1.无密切接触史者
① 白菊花6克、金银花6克、生甘草3克,沸水200毫升冲泡,可加适量冰糖,代茶饮。
② 生米仁10克、扁豆10克、绿豆10克煮粥食用。
③ 佩带中药香囊
组成:藿香、艾叶、肉桂、山萘等各等量。
功效:芳香化浊辟秽,清热利湿解毒。
制法:将处方中各味药洁净处理,去除杂质,烘箱60度下干燥后,在洁净区内将药材混合粉碎至100目以上,有条件者粉碎至1000目(采用微粉粉碎法),将粉碎的药粉包装成4克/袋,再制成香囊袋剂。
用法:每人1个(3.5克/个),每天挂前胸佩带,晚上睡觉时放置枕边。
④儿童中药口腔喷雾法
组成:金银花6克、贯众6克、板兰根10克、白茅根10克、生甘草3克,薄荷3克。
功效:清热解毒、疏风化湿。
制法:贯众、板兰根、白茅根、生甘草加水180毫升煮费15分钟,再加入组方中的金银花、薄荷共同煮沸5分钟,静置取上清液(约150毫升)。灌至液体喷雾瓶或喉喷雾器中(五官科用器材)备用。
用法:儿童每天口腔喷雾1-2喷。
2.有密切接触史者
① 中药煎服法
组成:金银花6克、贯众6克、藿香6克、生甘草3克。
功效:清热解毒、疏风化湿。
制法:取贯众、生甘草加水150毫升煮费15分钟,再加入组方中的金银花、藿香煮沸5分钟,静置取上清液(约120毫升)。
用法:3-6岁儿童每日二次,每次20-30毫升; 6岁以上儿童每日二次,每次30-50毫升;3岁儿童以下酌减。
② 中成药可任选一种服用
双黄连口服液 一次5毫升,每日2-3次;
清开灵颗粒 一次0.5包,每日2-3次;
清热解毒颗粒 一次0.5包,每日2-3次。
(二)托幼机构及小学、医疗机构门诊、车站等集体环境预防
中药熏香剂熏蒸法
方法一:浓缩液熏蒸法
组成:藿香、艾叶、菖蒲、佩兰等中药等量。
功效:芳香化浊避秽,清热利湿解毒。
制法:将上述中药材放置提取罐内,加10倍量80%的乙醇,加热回流提取两次,合并收集的回流液,回收乙醇,浓缩成含生药1.0克/毫升的提取液。
用法:根据房间面积以1毫升/平方米浓度稀释10倍后加入加湿器中雾化或加入器皿中直接加热蒸发,每天一次,每次30分钟,熏蒸时应尽量保持房间密闭。
方法二:中药饮片煎煮熏蒸法
组成:藿香10克、艾叶10克、菖蒲10克、佩兰10克。
功效:芳香化浊避秽,清热利湿解毒。
用法:每30平方米面积场所内,将上述中药加水1000毫升敞开器皿中煎煮熏蒸30分钟。
方法三:中药焚熏法
药物:艾条1支
用法:直接取艾条1支进行焚熏10—15分钟。
治 疗
手足口病属于中医“温病”中的“时疫”范畴,时行疫毒经口鼻而入,与体内湿热相互搏击,上熏口咽,外透肌肤,则见发热,口舌疱疹、溃疡,手掌、足底和臀部疱疹等症;重症者病情险恶,传变迅速,邪毒炽盛,内陷厥阴,高热、神昏、惊厥,甚则内闭外脱。
本病多属实证、热证,病位在肺、脾、心、肝,疾病按卫气营血的规律传变,因此宜早发现,早诊断,早治疗,防变证。治疗根据辨证分型和辨病分期相结合的原则,分普通型(卫气同病)、重型(气营两燔)、危重型(邪陷厥阴、内闭外脱)、恢复期(气阴两伤)辨证论治
一、内治法
(一)普通型(卫气同病)
特点:本型处于疾病早期阶段,全身症状不明显,应注意皮疹、疱疹等体征,以便早发现,早诊断,早治疗。
临床表现:发热、微恶风、咽痛、咳嗽、流涕等,口内疱疹、溃疡,手足掌心疱疹;舌红,苔簿黄腻,脉浮滑数。
治法:清热解毒,化湿透邪。
方剂:银翘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。
基本方:银花6-12克、连翘6-9克、薄荷3-6克、荆芥3-6克、淡竹叶6-12克、黄芩3-6克、藿香3-6克、滑石9-12克、焦山栀3-6克、板蓝根6-9克、玄参6-9克、鲜芦根15-30克(或干芦根9-15克)等。
加减:高热不退加生石膏9-12克;便秘加生大黄3-6克。
服法:每天水煎二汁,总量约60-120毫升,多次少量温服。
中成药:可任选一种服用
双黄连口服液 一次5毫升,每日2-3次;
清开灵颗粒 一次0.5包,每日2-3次;
清热解毒颗粒 一次0.5包,每日2-3次;
抗病毒口服液 一次5毫升,每日2-3次;
金莲清热颗粒 一次0.5-1包,每日4次;
清热灵颗粒 一次0.5包,每日2-3次。
(二)重型(气营两燔)
特点:本型处于疾病发疹重症阶段,以持续高热不退,疱疹密集为特征,是病情传变的关键时刻。
临床表现:高热不退,手掌、足底、指趾、臀部丘疹、疱疹密集,疱浆混浊,根盘红晕;口腔粘膜溃烂,咽痛拒食;舌红绛,苔黄腻,脉细滑数。
治法:清热解毒,凉营化湿。
方剂:清瘟败毒饮加减。
基本方:黄连3-6克、黄芩6-9克、栀子6-9克、连翘6-9克、水牛角9-15克、玄参6-9克、紫草6-9克、大青叶6-9克、白茅根9-12克、鲜芦根15-30克(或干芦根9-15克)等。
服法:每天水煎二汁,总量约60-120毫升,多次少量凉服。
加减:高热持续不退加羚羊角粉0.3-0.6克,一日1-2
次冲服;咳嗽剧烈,加杏仁6-9克、浙贝母6-9克。
中成药:
牛黄清心丸 一次1/2粒,温水烊化,每日1-2次。
痰热清注射液静脉点滴。
(三)危重型
1.邪陷厥阴
特点:本型处于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阶段,死亡率高。
临床表现:壮热持续,皮疹密集而色紫黯,嗜睡或烦躁,易激惹,甚则神昏、抽搐等,舌绛红,苔黄厚腻,脉细滑数。
治法:清热解毒,醒脑开窍。
中成药:
安宫牛黄丸 一次1/4-1/2粒,温水烊化,每日1-2次,用滴管滴入口腔或用胃管注入;羚羊角粉0.3-0.6克用滴管滴入口腔或用胃管注入。
痰热清注射液、醒脑静注射液等静脉滴注。
2.内闭外脱
特点:本证处于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阶段,死亡率高。
临床表现:高热、神昏,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,面色苍白、发绀、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,多汗,四肢不温;舌紫暗,脉微细数。
治法:醒神开窍,回阳救逆。
中成药:
安宫牛黄丸 一次1/4-1/2丸,温水烊化,每日1-2次,用滴管滴入口腔或胃管;
参附注射液、参脉注射液静脉滴注。
(四)恢复期(气阴两伤)
特点:本病处于疾病恢复阶段。
临床表现:热退,手足皮肤、口咽部疱疹消退或未尽,神疲乏力,纳差,口渴等;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
治法:益气养阴。
方剂:沙参麦冬汤加减。
基本方:北沙参6-9克、麦冬6-9克、玉竹6-9克、桑叶6-9克、扁豆6-9克、生米仁6-12克、茯苓6-9克、生甘草3-6克等。
中成药:
生脉饮口服液 一次5毫升,每日2次。
二、外治法
(一)口腔疱疹、溃疡
任选西瓜霜、冰硼散、锡类散、外用溃疡散、青黛粉一
种,吹敷口腔患处,每日3-4次。
(二)手足疱疹
六一散、青黛粉等选用一种,蒸馏水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涂患处,每天2-3次。
(三)发热
清热开塞露(院内制剂) 一次1/2-1支,每天2-3次。
小儿清热栓(院内制剂) 一次1/2-1粒,每天2-3次。
调 护
一、饮食调护
饮食宜清淡,易消化,多饮水。宜服用梨汁、甘蔗汁、西瓜汁、荸荠汁等,不宜食用牛、羊肉,辛辣及煎炸食物等。恢复期饮食宜易消化且富有营养,可用米仁、扁豆、红枣等煮汤或熬粥食用。
二、起居调护
注意休息,做好隔离,衣被不宜过暖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;高热时可用温水浸浴或擦身。
三、皮肤护理
勤洗手,剪短指甲,避免抓破水疱;身着棉质衣物,保持皮肤清洁。
四、口腔护理
可用金银花茶进行口腔清洁,然后用中药散剂在口腔溃疡处吹敷,每日2-3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