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学·济困
发布时间:2015-04-25
寿康学会副会长朱世德是个勤快人。在他的带动下,学会慈善部的活动次数和效率都有明显增加。春节前后,又连续进行了三次慈善活动。
第一篇:助学
资助贫困学生董雪家的报告
2009年元月16日,寿康学会慈善部到贫困学生董雪家进行了调查。董雪,女,16岁,在商丘市实验中学分校九年级十一班读书。据董雪的班主任说:“董雪这孩子品行好,学习刻苦。是个好学生。”我们家访时见到她的很多奖状。董雪有一个姐姐,一个弟弟;姐姐读高二,弟弟读小学。母亲梁玉玲,43岁,无职业,身体有病;父亲董莲英为了养家常年在外地打工。
2月6日再次到董雪家为他们送去了600元爱心资助款。董雪的妈妈因病在春节期间做了手术,身体有些虚弱,脸色憔悴,行动还不太自如。春节期间董雪的爸爸回来了,一家人的虽然生活贫困,春节还是快乐的。我们这次和董雪的父亲是初次见面。他刚刚买了去无锡的火车票,妻子在家照顾三个孩子,他又要去外地打工了(听说是无锡一家瓶盖厂,每月1000多元。所以董雪家平均每人每月生活费在300元之下)。
希望他们一家能够早日摆脱贫困,走向小康。
第二篇:济困
1、杜友仙的情况
时间:2009.02.07
地点:河南鹿邑县枣集镇杨桥大队。
调查部门:寿康学会慈善部;调查人:朱世德、刘宪华。
被调查人:杜友仙
杜友仙,女,57岁。丈夫张添殿2002年因病去世,家境贫困。
杜友仙生有一儿一女。
儿子张智业,29岁。结婚成家后儿女双全,夫妻俩靠务农为生。
女婿女儿均是农村务农人,近期去了南方打工。夫妇每年省些费用,助济妈妈一些维持生计。
儿女双全为什么还贫困?为什么单独住在这里?在调查中,杜友仙的一个亲戚说:“她现在住的小破房,也不是她的。”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杜友仙不能与儿子一家共同生活,享祖孙相处的天伦之乐,她不想细谈。我们想可能另有隐情吧。
但我们也想到了很多过去的古语:
老猫睡屋檐,一辈传一辈。
譬如瓦屋檐前水,点点滴滴照样来。
小喜鹊,尾巴长,娶了媳妇忘了娘,把娘送到南山上……年轻人呀,可要藏好你送老娘的工具,下一代说不定还用得上。
杜友仙现在身体还好,住房虽然狭小破旧,但屋里收拾的干净,器物放置有序,床铺叠的整洁。
寿康学会慈善部初步调查后,依据本部慈善拟定的资助原则,对其资助500元人民币。希望她能运用这笔钱开创出一个维持生计的职业或找到一份工作,学会欢迎热心人提供这方面的信息。
俗话说:百善孝为先,家和万事兴。但愿这家的一些年轻人是一时糊涂吧。春天来了,我们希望这家人的关系也与时俱进,暖和起来,每个人的脸像春天的花一样。
2、关于对特困户李玉华家的资助报告
2009年2月6-10日,学会工作人员及义工,对特困户李玉华家进行走访了解和资助活动。
李玉华,女,60岁;1995年退休。住原商丘市制药厂家属院,其丈夫张高升2002年因病去世。儿子张卫东(小名二勇),34岁;在半岁时患脑瘫病不能自理。三十四年来,儿子喂饭喂水、倒屎倒尿,全靠这做母亲的照料。一旦儿子犯了精神病,还要承受病儿子的咬打。这位母亲的感受是:十月怀胎小心翼翼,生儿身疼,养子辛苦。一生命苦啊。
这几十年来,李玉华夫妇也曾为儿子四处求医治疗,先后曾在新乡医院为儿子做过五次手术。虽然有了一些疗效。近几年来病情仍然有发展的趋势。钱花去数万元,至今还欠有一万多元债没有还清。
李玉华对我们说:“自从丈夫死后,家里的情况越发不好,一个老年妇女没啥能耐,儿子这种病很难治好。残病儿也是人哪,没办法。”语气中充满无奈。
学会工作人员及义工,对特困户李玉华家进行走访了解后,很是同情李玉华的处境艰辛与困苦。当学会正在议定资助金额时,义工吴海燕夫妇当场掏出200钱,随同寿康学会参与此次爱心资助活动。
2009年2月10日下午,工作人员及义工,又一次来到李玉华家,为他们送去1000元爱心资助款。在这次活动中,参与的工作人员备受教育。
祝愿他们早日解脱吧,阿弥陀佛。